彩色沥青,随着雨季的到来,不少城市出现内涝问题,目前行业内的透水地坪值得在城市建设*力推广。不透水地表是指**或人造的、难以被水穿透的地表,如屋顶、停车场、广场、水泥及沥青路面等等。
混凝土桥沥青铺装层技术要求:
(1)混凝土桥沥青铺装层及其层间黏结层既要满足舒适性、抗滑性等功能需求,也要满足结构强度需求。
(2)不宜过度地强调通过提高铺装层材料的抗拉、抗剪强度来克服病害,而应该通过增加层间功能层的作用,减缓桥梁结构对铺装层带来的影响。
(3)沥青铺装层静态碾压造成的天生压实不足,*导致铺装层渗水、泛碱。
(4)应该考虑在相应规范里统一对防水黏结层的层间黏结、抗拉强度的检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5)铺装层结构设计应该与桥梁结构设计共同考虑,要兼顾不同桥型对铺装层的力学、功能需求,不能仅仅把沥青铺装层作为自重来考虑。
(6)目前的路面再生技术比较成熟,但是主要应用于基质沥青混合料,而对于改性沥青、高黏沥青仍处于研究阶段,那么桥面沥青铺装层往往都采用SBS改性沥青或高黏沥青,如何对这样的铺装层进行再生值得研究。
(7)沥青铺装层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提出更加适合水泥混凝土桥结构特点、中国交通环境条件的耐久性好、舒适性高、可再生的结构。
冷补沥青是呈黑色颗粒状的快速补路材料,有石油溶剂味道,不溶于水,没有腐蚀性,符合环保要求。冷补沥青一般有两种集料规格:一种是主要骨料粒径在8-10mm,可用来修补深度大于30mm的坑槽,还有一种是主要骨料粒径在3-5mm,可以修复深度小于30mm的坑槽。
沥青面层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
通过对水稳基层的就地冷再生使得基层柔性化,减少其开裂的程度和概率;通过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延缓裂缝开裂延伸的速率和程度。同时,原水稳基层72.5%得到再生利用,原沥青面层80%得到再生利用。
尽管这种方案看似降低了基层强度,但是施T.前后的检测评定表明:原路面的病害产生并不是因为强度不足,施工后的路面的结构强度也满足规范要求。
沥青铺装体系施工技术
水泥混凝土桥沥青铺装层施工主要包括混凝土整平层处理、防水黏结层施工、沥青铺装层施工3个部分。
混凝土桥面表面准备。(1)桥面平整度要求。表面平整度通过2m直尺检查,大空隙不大于5mm,且每米不大于1处。SBS改性沥青防水层对桥面平整度要求不高,但为保证其上铺筑面层平整度,桥面表面处理应遵循局部凸起高度大于5mm、面积小于1.5m2的视为局部凸突,须剁除后打磨平整;局部凹陷深度大于5mm、面积小于0.75m2视为局部凹陷,采用细粒沥青混凝土或环氧树脂砂浆修复。
(2)表面质量检验。路桥防水系统应与水泥混凝土具有很高的黏结强度,以满足路面面层对抗剪强度的要求。而桥梁表面的强度不足、起砂、浮浆将引起黏结强度的不足,造成质量隐患,因此表面质量界定与处理遵循一定标准。混凝土表面浮浆判定:现场进行黏结剥离试验,剥离面粘有20%以上浮浆面即为严重浮浆。混凝土表面浮浆现象为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水灰比过大、混凝土塌落度过大、施工过程中未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压实压光处理均是造成表面浮浆的原因,可采用表面机械打磨清理。混凝土表面起砂判定:现场搓擦观察并进行黏结剥离试验,搓擦起砂或剥离面带砂均为混凝土桥面板表面严重起砂。混凝土表面起砂现象多由养护不当造成,混凝土浇注后遇雨或养护洒水过早均可造成表面起砂。此外,要依据相关规范判定混凝土表面强度。(郑州沥青及混凝土)
(3)桥面混凝土含水率要求。基层须洁净、干燥,含水率在9%以下才能施工,但由于含水率不易现场检测,一般采用皮肤接触判断或简易检测方法,即在基层表面平铺1m2卷材,静置3~4h后掀起检查,基层覆盖部位与卷材处未见水印即可进行施工。如遇到下雨,基层须经太阳曝晒且混凝土完全干燥后才能进行防水施工。
(4)混凝土桥面表面处理。《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范》(CJJ139—2010)规定采用防水涂料和卷材类防水材料时混凝土基层粗糙度分别为0.5~1mm及1.5~2.0mm,《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则规定拉毛或压槽深度为1~2mm,而丹麦采用的标准是喷洒透层油后桥面板TD为0.4~1.3mm。但根据相关研究可知,TD为0.3~0.9mm时黏结强度、抗剪强度及c、φ均大。为达到上述要求,目前多采用露石、凿毛、拉毛、压纹、刻槽、抛丸、嵌石等方法。抛丸、精铣刨、拉毛技术为,至于刚兴起的高压水冲毛技术有待在施工中进一步验证。(郑州沥青及混凝土)
运料车的运输能力应较主导机械的工作能力稍大。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开始摊铺时,等候卸料的车不宜少于5辆。宜采用两台(含两台)以上摊铺机成梯队作业,进行联合摊铺。相邻两幅之间宜重叠5~10cm,前后摊铺机宜相距10~30m,且保持混合料合格温度。摊铺机应具有自动调平、调厚装置,具有足够容量的受料斗和足够的功率可以推动运料车,具有初步振实、熨平装置,摊铺宽度可以调整。